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中国的鸟(雀形目鳾科鳾属)

媒体:大理州林草局  作者:内详
专业号:剑湖湿地管护局 2023/11/13 14:31:54

中国的鸟(雀形目鳾科鳾属)

Sitta 源于古希腊词 Sitte,意为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提及的与啄木鸟相似的一种鸟。Linnaeus在 1758 年描述普通鳾时首次使用了 Sitta。

英文名称 nuthack 指此种鸟常把坚硬的果实楔在树的一些缝隙內,然后用喙把坚果慢慢打开。

能沿树干头朝下前行(旋木雀、啄木鸟只能头向上前行)。

鳾主要分布于古北界,4 个物种分布在美洲。

2020 年 Packert 等人重建了鳾科( Sittidae )的系统发育树,仔细看这棵系统发育树,着实有些困惑。

鳾属( Sitta )现存 29 种( IOC V13.1 ),在中国有分布的有 11 种,可能有分布的有 2 种。

Packert等人 2020 年将 29 种分为 12 类,

其系统发育关系如下:

图片

鳾属起源于大约 1080 万年前。

Sino-Himalaya 1(中国-喜马拉雅山 1)

这个分支(I)是最古老的进化分支,现存喜山鳾( leucopsis )和白脸鳾( przewalskii )两个种,其分化时间大约发生在 200 万年前。

图片

单型种,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罕见(Harrap & Quinn 1996)。

栖息于高山针阔混交林中,在树冠附近的枝上觅食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在甘肃莲花山、青海互助北山、四川若尔盖巴西乡、小金县巴郎山、汶川布瓦山、康定甲根坝运气好可以找到它,难-。

large nuthatches(大的鳾)

这个分支(II)起源于 1020 万年前,现存白胸鳾( carolinensis )和巨鳾( magna )两个种,其分化时间大约在 650 万年前。

有意思的是,白胸鳾分布于美洲,巨鳾则在中国西南地区很狭窄的一个区域内,混得也不咋样,没有进化出更多的种不说(连个亚种都有不起,白胸鳾有 7 个亚种,而且一些亚种之间的分化时间在 100 万年前),关键自己还濒危(EN)了。

问题是这白胸鳾是如何去美洲的?在 -1020 至 - 650 的 370 万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的起源地究竟在哪里呢?

图片

单型种,种群数量大约在 1500 - 3800 只(IUCN 2020)。

栖息地偏好挑剔,因此在分布区内的大部分地区通常不常见或不存在,需要在山麓和山地大量生长成熟的高大松树的地方,在树干、树枝、岩石上觅食昆虫、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在云南楚雄的紫溪山和永仁的方山找到它们不难,易。

beautiful nuthatch(丽鳾)

该进化分支(V)现存丽鳾一个种。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大约在 3650 - 15000 只之间(IUCN 2020)。

中国境内的记录在西藏墨脱和云南贡山。

栖于原始森林的针叶林中,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沟谷林乔木树顶,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觅食昆虫。

拍摄难易程度:难+。

橙色的腹部、白色的脸和翅膀上耀眼的蓝色条纹的组合在鳾科中是独一无二的,被誉为中国最漂亮的小鸟!至于蓝喉蜂虎是中国最漂亮的小鸟,那是没有见过几只鸟的媒体记者胡吹的,不算数。

图片

号称只拍漂亮鸟的鸟友没拍到丽鳾的大片,对得起的世界顶级摄影装备?索 10 万就只拍得一些菜鸟,会甘心?!

去墨脱吧,还不到一个中档无反机身的钱,那根本不叫事儿,对吧?不过要有心理准备哦,撅起屁股折腾半天,运气好也就是张望天肚皮版而已,至于数毛、飞版、踩背、温情脉脉育雏就不用想啦。

Indomalayan(中南半岛-马来西亚)

这个分支(III)现存蓝鳾绒额鳾淡紫鳾黄嘴鳾 4 个种,其中淡紫鳾没有参与研究,中国的鸟类学泰斗郑作新曾将淡紫鳾( solangiae )看作是绒额鳾( frontalis )的亚种,但有其他学者( Clements/eBird )认为是黄嘴鳾( oenochlamys )的亚种,它究竟与哪种鳾关系更为密切,没有分子遗传学的证据,暂时就只能不知道了。

图片

绒额鳾黄嘴鳾是姊妹种,分化时间大约发生在 220 万年前,黄嘴鳾的一些亚种的分化时间也在 150 万年以上。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的最佳栖息地甚常见(Harrap & Quinn,1996)。

5 个亚种中的 frontalis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栖息于沟谷、山坡或山顶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间,在树顶至底部、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在云南普洱、盈江的鸟塘以及瑞丽周边的山地,很常见,易。

图片

单型种,在越南西北部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罕见,在大叻高原可能相当常见,在海南的好森林中也并不罕见,在昆嵩高原的地位尚不确定(del Hoyo 等人 2008)。

栖息于茂密的山地森林中,多成小群在茂密的树冠层下的树干上,围绕树干呈螺旋形上下活动,行动敏捷,觅食昆虫。

图片

拍摄难易程度:在海南尖峰岭见到它其实相对容易,可就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片子,咋解释呢?鸟运不佳呗,中。

small nuthatches(小的鳾)

这个分支(IV)现存 8 个种,小鳾( pygmaea )和褐头鳾( pusilla )是栖息于美洲的一对姊妹种,其分化时间大约在 300 万年前,它们是如何去美洲的,在古北界的过渡物种是什么呢?

图片

分布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鳾( ledanti )、西亚的克氏䴓( krueperi )是姊妹种,它们的分化时间大约发生在 70 万年前,滇鳾( yunnanensis )又是这对姊妹种的姊妹种,分化时间大约在 200 万年前。

黑头鳾( villosa )与科西嘉䴓( whiteheadi )是姊妹种,且分化时间大约在 50 万年前(好年轻哦),更神奇的是分布于美洲的红胸鳾( canadensis )又是黑头鳾科西嘉䴓的姊妹种,分化时间大约在 240 万年前,红胸鳾如何去美洲的,在古北界的过渡种是什么呢?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估计居住在中国的黑头鳾不超过 4 万只成年鸟(Brazil,2009),因此它不那么常见或者局部常见。

3 个亚种中的 bangsi 在中国中部,villosa 在中北部和东北部。

栖息于松树林,落羽杉和其他针叶树,在树枝上觅食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在青海互助、四川汶川布瓦山,找到 bangsi 并不难,在华北山区找到 villosa 相对更容易,中。

图片

单型种,被描述为局部常见的(IUCN 2016)。

栖息于松树林,落羽杉和其他针叶树,在树枝上觅食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云南的楚雄的紫溪山和永仁的方山,就是常见的局部之一,易。

种群规模上限估算为 5 亿只成年鸟(IUCN 2018)。

rock nuthatches(岩鳾)

这个分支(VI)现存岩鳾( Sitta neumayer )和东岩鳾( Sitta tephronota )两个种,与其它鳾不同,岩鳾并不栖息在森林里,而是栖息于西亚至中亚的岩石缝隙、洞穴或岩石表面的悬垂物下,其中东岩鳾可能存在于西天山地区。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估算为 214 万只成年鸟(IUCN 2016)。

4 个亚种中的tephronota 可能存在于西天山地区,中国暂无记录。

栖息于多落岩的山地,在悬崖、壁架和巨石上攀爬,夏季寻觅昆虫和蜘蛛,冬季寻觅植物的种子和蜗牛。

Sino-Himalaya 2(中国-喜马拉雅山 2)

这个分支(VIII)现存白眉鳾( Sitta victoriae )和白尾鳾( Sitta himalayensis )两个种,其分化时间大约在 450 万年前,白尾鳾是单型种,来自三个地区的样本之间的分化时间在 270、240 万年前。

图片

单型种,常见于喜马拉雅山,在其它地方常见至罕见(Harrap & Quinn 1996)。

栖息于松树林,落羽杉和其他针叶树,在树枝上觅食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在墨脱很常见,在高黎贡山则罕见,中。

Sino-Himalaya 3(中国-喜马拉雅山 3)

图片

这个分支(IX)现存克什米尔鳾印度鳾栗腹鳾缅甸鳾栗臀鳾等 5 个种。

图片

缅甸鳾栗腹鳾分化时间大约在 125 万年前,以前是栗腹鳾的亚种,它的分布区覆盖了瑞丽和澜沧拉祜自治县的一小角。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通常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8)。

4 个亚种中 cinnamoventris 在西藏东南部、云南盈江、tonkinensis在云南南部。

栖息于松树林,落羽杉和其他针叶树,在树枝上觅食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春夏在普洱的鸟塘里常见,易。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拆分自 Sitta castanea,与栗腹鳾( Sitta cinnamoventris )是姊妹种,分化时间大约在 125 万年前。

可能出现在瑞丽和澜沧拉祜自治县。

栖息于松树林,落羽杉和其他针叶树,在树枝上觅食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常见(Harrap & Quinn 1996)。

3 个亚种中的 nagaensis 在藏东南和云南西部,montium 在其他地区。

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在树枝上寻觅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在高黎贡山的鸟塘和成都周边山区,很常见,易。

Oriental nuthatch(东方鳾)Asian nuthatch(亚洲鳾)European nuthatch(欧洲鳾)

图片

这一分支(X)就是广泛分布于古北极北部的普通鳾,Packert 等人 2020 认为普通鳾有三个分类群组成,其分化时间至少也在 125 万年以上。

以前一直将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的西部利亚鳾视为普通鳾的亚种,Packert 等人 2020 的研究表明,它实际上来自一个更古老的分支(VII),属于古代亚北极地区的残余物种。

图片

21 个亚种中的 formosana 在台湾,seorsa 在新疆,sinensis 在中北部和东部,amurensis 在东北。

栖息于松树林,落羽杉和其他针叶树,在树枝上觅食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常见,易。

鳾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吗?如果是,那么分布于美洲的 4 种鳾如何去美洲的呢?

西伯利亚鳾的存在说明鳾经历过多次扩散。

https://mp.weixin.qq.com/s/XXjsOZAujU79emzYg2a9Qg

阅读 2992

专业会员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