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又称为“朱鹭”,有“东方宝石”的美誉,历史上曾广泛地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地。上个世纪,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野生的朱鹮已经灭绝,不过经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在1981年5月,以中国科学院刘荫增为代表的朱鹮寻找团队,历时3年,行程达到5万公里,最终在陕西洋县找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新来的朋友记得点一下关注,也可以从我的主页里面查看往期更多精彩的内容。
我国的科学家也就是以这7只野生的朱鹮为基础,展开人工培育的工作,并且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成效,终于挽救了这一种命令灭绝的鸟类,使它们的数量达到了数千只。但令人非常奇怪的是,这些鸟类基本上都是属于近亲繁殖的,难道就不会出现基因塌陷的困扰吗?
朱鹮为什么会走到濒临灭绝的地步?
朱鹮是鹤形目鹮科朱鹮属下唯一现存的鸟类,从外观上来看,它们的头部并没有羽毛覆盖,皮肤呈现出红色,身体上的羽毛则为白色,尤其是头顶与脖子之间的相交处会长着一些比较长的羽毛,这就好像朱鹮留着长发似的;再加上它是细长而又尖的喙,可以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朱鹮的分布曾经非常广,它们比较喜欢栖息在水田、河流附近,通常以高大乔木为筑巢点。但随着人口的增加,野外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朱鹮的栖息地主要都是以水源为中心,人们在开垦农田的时候,通常也是以水源为第一选择,这就不断地压缩了朱鹮的栖息地。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更为糟糕的事情,由于朱鹮经常出现在农田中,所以人们认为朱鹮是会吃掉庄稼的,是一种有害的鸟类,就开始驱逐朱鹮,甚至还对朱鹮进行猎杀;还有许多大树都被人们砍掉了,这就导致朱鹮繁殖的地方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朱鹮的食物主要都是鱼虾,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种水鸟,所以它们才会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水的地方。而有一些地方被人们开发为农田之后,朱鹮也只能在水田的环境中出没,这才会导致人们误以为朱鹮会吃庄稼。
随着朱鹮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消失,保护朱鹮也引起了不少国家的重视,为了保护这种珍稀的鸟类,在1981年12月,日本将其境内仅存的5只朱鹮全部捕获,试图在人工环境下保护和拯救朱鹮。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5只野生朱鹮都没能留下任何的后代,在2003年10月,随着这5只朱鹮的最后一只朱鹮“阿金”死亡后,日本境内再无朱鹮。
当时我国的朱鹮生存状况与日本的朱鹮基本上都差不多,而且发现野生的朱鹮数量也差不多。而我国的朱鹮却可以繁殖下来,现在已经达到了7000多只,有5000多只是在我国境内,这是成果都以我国的科学家不断努力是离不开的。
我国发现野生朱鹮后做了什么?
为了寻找和保护朱鹮,我国科学家刘萌增和他的团队开始分析朱鹮的历史分布、栖息环境以及地理现状等等因素,在全国选定了13个省260多个观测地点,逐一展开寻找野生朱鹮的踪迹。
他们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以及行程,达到了5万多公里,最终到了1981年5月18日,在陕西汉中洋县发现了仅存的7只朱鹮,其中4只是成年朱鹮,3只是幼鸟。有幼鸟的出现,就意味着这些朱鹮还具有生育能力,也就为我们拯救这一个物种留下了希望。
在我国科学家刚刚发现朱鹮的时候,他们对朱鹮的认识也不多,对于孵化朱鹮更加没有经验。所以他们也没有贸然行动,将这些朱鹮都捕捉起来,否则很可能就会像日本的那种结果一样,最终让朱鹮全部灭绝。
当时科学家们就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就地保护,另外一种就是将它们都抓起来放在动物园中。就地保护当然比较好,这样就能更加贴近朱鹮的生存环境,但科学家也需要留在这里,以后的工作也会比较艰苦。而我国科学家偏偏选择了就地保护这条最艰苦的路。
既然我国的科学家没有孵化朱鹮的经验,那就从朱鹮的身上学习吧,所以工作人员就凭借着望远镜,不断地学习朱鹮的孵化经验。朱鹮每隔多久就会翻卵或者晒卵,每天需要喂多少次幼崽,这些都是工作人员对朱鹮的记录工作。虽然在保护工作展开的前几年并没有使朱鹮的数量有明显的回升,但人们基本上已经弄清楚了朱鹮的生活习性,为以后人工繁育朱鹮的工作打好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例如人们知道朱鹮比较喜欢栖息在湿地之外,主要也是以小鱼小虾为食,它们还比较害怕吵闹的声音,尤其是到了清明节前后,人们纷纷到祖先坟前祭拜,就会燃烧鞭炮。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人们也可以展开相应的保护措施。
朱鹮为何没有近亲繁殖的困扰?
朱鹮没有近亲繁殖的困扰,那是骗人的。从刚开始进行人工繁殖朱鹮的时候,科学家们就遇到了这种难题,因为当时朱鹮的基数非常少,近亲繁殖的情况非常严重。因为这种繁殖的方式使生物遗传的多样性降低,不良的基因变危险性的几率也会明显地增加。
人工繁殖朱鹮的畸形率中已经超过了10%,它们有的反着长了翅膀,有的爪子无法抓紧物体,这些都是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人工繁育朱鹮基本上也会以失败告终。
为了尽量的避免这种结果出现,所以在人工繁育之初,科学家们尽量的选择亲缘关系比较远的朱鹮进行繁殖,不过这样的产卵率以及孵化率都比较低。之后科学家们就将符合繁育条件的朱鹮放在同一个空间里面,让它们自主选择配偶,这样反而使它们的产卵率以及孵化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些朱鹮在选择配偶的时候,都会尽可能的避开近亲,这也是它们在几十年时间之内能大量进行繁殖的一大法宝。
在进行人工繁育之后,就会将朱鹮送到不同的野外环境中放生。因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也可以导致同一个物种产生不同的变异,这也是使它们产生基因多样性的一大法宝。为了做好这些工作,科学家们就将朱鹮送到了陕西、河南、浙江等符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野放。
为了使这些工作做得更好,中国还向韩国、日本等国家赠送朱鹮,主要也是使这些朱鹮在更多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得到增长,从而使它们的基因尽可能地变得更加多样,所以在日本等国家也可以看到我国朱鹮的身影。
综上所述,上个世纪朱鹮基本上已经走到了灭绝的边缘,主要就是人为破坏环境,最主要的还是破坏了朱鹮的栖息地,使它们的繁殖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虽然找到了7只野生的朱鹮,但并没有将它们捕捉起来,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对朱鹮的生存状况还不是非常了解,所以科学家们就地进行保护,还不断地观察了朱鹮的生存以及繁殖习性,为以后的人工繁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朱鹮的基数比较少,它们进行近亲繁殖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科学家们让它们进行自主选择配偶;还将这些朱鹮种到不同的地方进行野放,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使这些朱鹮的基因产生不同的变异,从而使它们产生多样性。你是怎么看的呢?
网址链接:http://news.sohu.com/a/538866325_12132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