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研究 > 调查报告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媒体:网络  作者:佚名
专业号:森林旅游资讯 2014/10/27 18:45:09

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伦敦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公园占地42.5 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
    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
    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二)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案例简介: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在面积达13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径东南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已于2003年被列入东南亚国家联盟遗产公园。目前周边建有酒店、SPA中心、纪念碑、高尔夫球场和工业区等设施,是湿地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案例分析:
    保护区集保护、教育、休闲、研究于一体。保护:最大化地增长保护区内鸟类和其它野生生物的承载力;教育:丰富保护区内容,提供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休闲:以休闲为诱饵,鼓励游客深度体验大自然之美,进而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加深地区和国际性鸟类学和生物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
    公园内有黄、橘、紫3条特制路线以及红树林木栈步道。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沿途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栈道,直捣红树林研究园,面向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较长的原始土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红树林木栈道长仅500米,使游客在双脚不沾泥的情况下,享受穿越红树林的乐趣。4条路线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光、体验选择。
经验总结:
    公园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段,通过木栈道、解说台、观鸟台、瞭望塔、展示馆、服务中心、咖啡馆等简易设施,使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感受自然。
    精心建造观测平台、观察屏幕、休息亭和行人道路,既便于游人从近处观赏园内动植物,又有效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且不会过多干扰候鸟的生活。
    用木头建造园内设施,设计原始道路,自然式繁殖花木,从而把对园内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点,极大地保持了园区的原始状态。
    对园内的景观小品均进行了精致化的设计,用有趣的文字引导游客观察生态,同时在游客服务中心内设置模拟景观介绍,生动形象的展示园内景观。
    在园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协助园内特殊生物物种的保护和调查,以及免费教游客绘画、艺术等技巧,既提高了湿地观光者的兴趣,又美化了园区。
二、国内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杭州西溪湿地陆地绿化率高达85%以上,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属于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包括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个部分,素有“杭州之肾”之称。
案例分析: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还建有湿地科普展示馆,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多处设置观鸟亭,呈现出了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文化底蕴深厚。
    西溪民风,淳厚质朴。端午节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有“花样龙舟”之称。“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了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民俗。
经验总结:
    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构建了集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典范。
    在设施的配套方面,在把握量的控制的前提下,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率、生态性和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极大的满足了既定的功能需求。
    在业态布局方面,以打造杭州独特的生态旅游精品为目标,配套商业、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如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
    发展水主题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和和谐发展;以西溪湿地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大力引进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西溪国家公园艺术家村落”,实现了湿地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完美和谐和相互促进;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湿地旅游,保存了农业生产元素,实现了农、渔业体验主题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完美和谐。
    抓住“规划、保护、管理、研究”4个环节,坚持规划先行,构筑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实施科学保护,调整并规划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容量,注重精心管理,在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江苏中部、江淮之间,国家AAAA级景区,水质好,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鸟类资源尤为丰富,九条河流自然形成了“九龙朝阙”的奇异景观。溱湖湿地公园作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区,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案例分析:
    公园内建成约8000平方米的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以“寻迹之旅”为主题,为我国首家湿地类主题体验馆,其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现代化手段向游客宣传湿地的有关知识,实现了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等功能,构成了溱湖湿地公园的独特风景点。
    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和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是其旅游资源的最佳展现,经过开发和利用,现已初步形成以溱湖为主体的水环境景区,以“麋鹿故乡园”为品牌的湿地生态景区,以溱湖温泉资源综合开发而形成的温泉休闲度假区,以及以溱潼古镇、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为代表的湿地文化景区。
经验总结:
    以“水、湿地、生态”为内涵,孕育了湖幽水静、林奇兽异、民风浓郁的自然风光。
    溱湖为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处,其水域宽阔,水质清淳,水草丰茂,营养丰富,所繁育生长的水生动植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人体不可缺少的多种维生素,水产品取自天然,加工精细,兼具江淮风味,有“溱湖八鲜”之美誉。
    在延续传统的湿地观光旅游产品和一般的娱乐体验项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资源特色,拓宽旅游产品覆盖面,丰富项目库,形成了享受“喜鹊湖度假、游溱湖美景、品溱湖八鲜、泡三元温泉”的旅游优势,是长三角地市民出行的首选生态之旅。
(三)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长广溪湿地公园位于蠡湖西南岸石塘桥堍,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集生态、休闲、科普、人文于一体的十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公园的建设旨在恢复与重建长广溪周边湿生植被带,带动以长广溪为轴的水系整理,形成由蠡湖至太湖蜿蜒曲折的“溪阔水长”水系结构,恢复其对无锡入湖径流的净化作用,发挥其作为入湖的重要前置水道水域的生态战略价值。
案例分析:
    长广溪湿地公园以创造地域性及水生动植物生态栖息地,创造独有的丰富生态系统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民众生态教育及解说设施,提供静态的休憩野趣公园设施,设置水质及生态环境的监控追踪设施为规划设计目标。
    公园利用生态净水系统改善水质,溪边湖畔浅水植物挺立,湿地内草木葱绿,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公园内建有湿地科普馆、湿地教育展示中心、雕塑园、露天舞台、儿童乐园等科普教育、服务配套设施,方便游人在休闲自娱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以及获得便利的服务。
经验总结:
    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旨在利用物理手段恢复湿地的原始功能。 在300米的启动段设置沉底过滤、平行过滤、重力过滤、生物过滤四种湿地生态净水过滤系统,通过实验和探索,旨在将长广溪湿地建设成为一个融生态、休闲、科普等功能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这一举措和理念使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向前迈了一大步,对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有指导性的意义,以及对南方发达城市工业化后的环境保护有示范性的意义。
(四)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长条状地块,曾是上海工业产业时期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气的棕地。而现在这里成为了野生生物的天国、天然的大水操纵体系和都会故乡。
案例分析: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利用竹子打造公园的休闲栈道,回收并整合从旧场地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并将其用于新建筑,利用具有工业历史痕迹的残部断片打造悬空花园或是俯瞰平台,实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利用生态友好型岩石重建防洪堤,构造高效的防洪系统。
    在这片稻谷作物繁茂、湿地植物丛生的城市农田中,人们享受着季节更替的美景:油菜花在春风中遍野绽放,向日葵迎着夏日艳阳灿烂盛开,稻花和着秋风徐徐飘香,三叶草在冬日里平添点点青翠,成为城市居民体验农耕农产的绝好去处。
经验总结:
    在生态重塑的景观基质上,农业和工业的历史记忆与后工业生态文明相互交织重叠。其以一种生命系的姿态证明,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谱写了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赞歌。
    景观设计师用再生、更新的设计理念将原场地改造成了具有生产、防洪、水体净化、生态保育、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公园集生态雨洪调控、工业材料回收再利用、城市农业于一身,极大的解决了河水污染问题,实现了整治荒芜之地的目的,为受到严重污染的工业棕地注入了新的景观活力。
 

阅读 254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