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景区动态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媒体:原创  作者:贵州省
专业号:贵州省 2017/9/13 15:08:08

保护区级别:国家级

批准文号:国办发[2016]33

管理机构:贵州省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    址:贵州省石阡县汤山街道办

一、保护区概况

贵州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西南部,东邻镇远县,南与施秉县县级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相邻,地跨扶堰、甘溪、中坝三个乡镇,总面积15200hm2。佛顶山位于贵州东部华夏系断裂构造带上。地理位置为27°15′34″27°26′28″N107°55′45″108°12′20″E,东西宽27km,南北长14km。最高海拔1869.3m, 最低海拔为500mm。佛顶山处于武陵山脉与苗岭山脉主峰间,扮演着重要的生物扩散廊道角色,是乌江重要支流龙川河、余庆河的河源区,黔东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1992年,石阡县人民政府以石府(1992)54号文件成立石阡县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制定了必要的管护措施,配置了专职护林人员。1996年石阡县人民政府为加强对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决定由县林业局在佛顶山附近组建国有包溪林场。 1997年县政府以石府(1997)40号文件,将原“石阡县林业局国有包溪林场”改建成“石阡县国有林场”,并入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并从县林业局抽调专职管理人员18名从事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使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逐渐步入规范化。2004年5月20日经铜仁地区行政公署批准,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地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1月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黔府函[2006]5号)。2006年6月22日地区编委(铜地机编[2006]5号)批准建立“贵州省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人数30名。

二、自然环境

1、 地质基础

佛顶山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位于贵州东部十分醒目的华夏系断裂构造带上。区内出露地层为晚元古宇下江群浅变质岩,自下而上分为番召组及清水江组。

2、 地貌概况

佛顶山为一沿北东南西向延伸的高大脊状山岭,是夹持于北东向断裂带间的一个巨大构造透镜体组成的地垒式山地,沿着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与其北东面的梵净山及南西面的朱家山一脉相承。山脊呈北东南西向,长约35km,主峰位于中段,最高海拔1869.3m,向北东及南西两侧地势迅速降低。山脉北西侧为甘溪断裂谷地,南东侧为马溪断裂谷地,其最低海拔分别为500m、780m。断裂外侧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其岩性以碳酸盐岩(白云岩)为主,多形成海拔1000m以下的岩溶峰丛地形。从区域性总的地形地貌特征上看,佛顶山为一耸立于广大 岩溶低丘陵之上的高大山体,气势雄伟。

3 、水文地质

佛顶山区出露的晚元古宇浅变质岩,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轻度变质,首先其岩石坚硬而易脆裂的力学特性,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极易形成大量的破裂结构面,其次,晚近以来又受新构造应力的强烈叠加,使岩石中断裂隙发育且开启程度好,再次,浅变质岩石中含大量的变质矿物,暴露于地表极易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因此,浅变质岩构造—风化裂隙十分发育,加之发育深厚的残坡积物形成了佛顶山独特的水文地质环境。

佛顶山含水岩石划分为松散岩土孔隙水及构造—风化网状裂隙水两种含水类型。松散岩土孔隙水岩石广泛分布于山顶、山脊、山地剥夷面、山地斜坡及山麓地带,一般均大于2m。构造—风化网状裂隙水岩石含水带的发育深度一般为30~40m,在此以下的新鲜基岩则含水十分微弱,为浅层地下水的隔水底板。

佛顶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了该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及HCO3·SO4—Ca型水,水的矿化度和硬度极低,总硬度(以CaCO3计)24.14~58.34mg/L,属极软水。pH为7.2~7.8,属中偏碱性水。根据区域水化学资料对比,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及朱家山浅变质岩的水化学性质十分相近,用生活饮用及保健饮料制品良好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商业开发价值。

4、 气候条件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在海拔600m、1100m、1500m处分别为16.4℃、14.1℃、12.3℃。气温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略高于春季。以7月为最热月,山麓海拔600m、1100m、1500m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2℃、26.7℃、24.4℃、22.6℃;以1月为最低温月,山麓海拔600m、1100m、1500m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6.0℃、5.1℃、2.8℃。保护区年日照数为1181.2~1214.0h之间,年日照百分率为27%,年太阳总辐射为3661.5mJ/m2~3723.7mJ/m2之间,是贵州光能较少地区之一。太阳辐射以夏季最多,冬季最低,春季高于秋季。佛顶山区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雨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于80%;年均降水量1100~1350mm,为全县多雨区。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降水年变化呈单峰型。降水量以6月最多,12月最少;东坡雨量最多,南坡最少。

5、 土壤条件

保护区土壤可划分为4大土纲,5个亚纲,6个土类,6个亚类。在黄壤、黄棕壤、山地矮林土、新积土、石质土和粗骨土6个土类中,以黄壤面积最大,黄棕壤次之,山地暗色矮林土较少,而其它土类则更少。黄壤和黄棕壤分布在整个保护区的所有地区,其成土母岩为粉砂质板岩、变余凝灰岩、砂质板岩、变余砂岩及硅质绢云母板岩等。海拔1300米以下多为常绿阔叶林地带的黄壤。海拔1300米以上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黄棕壤。山地暗色矮林土、冲积土、石质土和粗骨土四大土类分布的规律性不强。山地暗色矮林土,分布在海拔1750米以上山上较平缓地带,主要分布区在佛顶山山顶地区。而新积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平缓开阔处河漫滩地,表层有明显近期薄层沉积层。粗骨土、石质土则分布在坡度较大相对侵蚀容易的地形部位,如山脊陡坡等地。各种成土母岩分布区均零星分布有这些类土壤。

6、植物资源

佛顶山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现已查明有野生植物239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1种,贵州省级保护树种13种,贵州新记录4种,贵州特有种2种,纳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5种,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基因库,具有极高的生产科研保护价值。

7、动物资源

佛顶山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已鉴定命名的脊椎动物与昆虫共185科806种(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 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贵州新记录种7种,是一个野生动物的乐园。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有豹、林麝、白颈长尾雉,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有猕猴、穿山甲、豺、青鼬、水獭、大灵猫、粞羚等。

8、景观资源

佛顶山于2009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山体高大,因近邻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被誉为梵净山的“姊妹山”。佛顶山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景物有30余处,如洞塘河(犀牛洞河)峡谷风光、金顶福缘寺、金顶日出、薄刀岭、水地图、尧上民族村、扶堰古村落等。

佛顶山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繁茂的森林如同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空气清新,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佛顶山区居住着仡佬族、侗族、苗族等12个少数民,民风纯朴、民族文化浓厚,是一个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佛顶山是一个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1934年9月,红六军团在佛顶山开展了惨烈的甘溪战役,牵制了湘、桂、黔敌军主力,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达到了与红三军胜利会师的预期目的,有力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进行长征,完成了作为长征先遣队的光荣使命。佛顶山中曾经寺庵密布,古刹林立,至今仍保留有佛顶寺、金银寺、阿弥托佛寺等多处佛教文化遗址,是朝山礼佛、禅悟洗心的佛教胜地。思剑高速、江瓮高速分别从保护区东西两侧通过,交通极为便利。是一个人们向望的无碳世界,是回归自然、度假养生的天堂。

三、保护价值

(一)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1、生态区位重要性

佛顶山处于武陵山脉与苗岭山脉主峰间,扮演着重要的生物扩散廊道角色,是乌江重要支流龙川河、余庆河的河源区,黔东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2、植被的原生性

佛顶山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其植被群落组成、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群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功能等方面保留有较强的原生性。

3、生物多样性丰富性

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据2011年科考调查,野生种子植物164科653属 1606种,有各类珍稀濒危与野生保护植物约40种。资源中,列为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有1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柏乐树、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硬叶蔸兰;二级保护植物11种,主要是柔毛油杉、花榈木、榉木、伞花木、鹅掌揪、楠木、香果树、水青树、闽南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穗花杉、柔毛油杉、闽楠、金钱槭、白辛树、伞花木、银鹊树、青檀、八角莲、天麻、珙桐、柏乐树、楠木、鹅掌楸、厚朴、杜仲、水青树、香果树、木瓜红等19种。被喻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又名鸽子树,有500多株,它是珙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佛顶山上一株上千年的“杉木王”由于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具有反应生境变化的年轮,对研究古气候、古地质、古植被等都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脊椎动物与昆虫共185科806种(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有豹、林麝,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有猕猴、穿山甲、豺、青鼬、水獭、大灵猫、粞羚。有鸟类143种,约占贵州省鸟类总数的28.1%,隶属于12目31科。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有白颈长尾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即鸳鸯、凤头隼、鸢,凤头鹰、雀鹰、松雀鹰、红脚隼、红隼、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草号鸟 、领角号鸟、毛脚鱼号鸟、领鸺号鸟、灰林号鸟等17种。该区鱼类资源丰富,共有37种,隶属于4目9科31属,以鲤形目为主。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即胭脂鱼。经1985、1998年、2011年三次对该区爬行动物的调查,有爬行动物34种(亚种),隶属3目8科25属,占贵州爬行动物总数的32.1%,其中毒蛇6种。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丰富区,经整理鉴定,共有24种及亚种,隶属2目7科14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鲵和虚纹蛙2种,在该区分布广。查明昆虫共计13目、108科、515种。有珍稀昆虫约4种,分别为黄斑宽套大蜓、巨圆臀大蜓、长直角沼蝇、娇雄蜂。

 4、物种的稀有性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1种;贵州省级保护树种13种;贵州新记录4种,贵州特有种2种;纳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5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贵州新记录种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 28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31种

5、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佛顶山山势险峻,沟谷深切,土层浅薄,岩石裸露,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保护物种地理范围分布狭窄,植被一旦破坏,易造成泥石流,会给下游带来灾害性的后果,同时导致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灭绝。        

(二)保护对象

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

2、以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和硬叶蔸兰(Paphiopedilum micrauthun)、豹(Panthera pardus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

3、贵州省最大的伯乐树群落;

4、龙川河和余庆河的水源地。

(三)保护价值

1、有利于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佛顶山是同纬度原生植被保存较好地方之一,群落结构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区内资源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同时,也是武陵山系与苗岭山系的生物基因交流的驿站和走廊。佛顶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有效保护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将有利于保护黔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2、有利于保护佛顶山珍稀濒危物种

佛顶山特殊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古老的自然发育史和保存较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使之成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避难场所和栖息乐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珍稀、濒危植物在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较大数量的分布。佛顶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扩大种群数量。

3、有利于涵养水源发挥国土保安功能

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是龙川河、余庆河的河源地,每年增加调蓄量达0.60-0.72亿m3,其强大的水源涵养功能维系着下游河流的径流平衡,发达的植物根系,可以有效遏制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佛顶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效能,维护佛顶山区域内的生态平衡,是支撑着黔东至黔东南广大区域的国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4、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

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为深入研究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扩展种群规模、退化群落恢复与重建的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场所。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善科研设施、壮大科研队伍、开展科研合作、提升科研能力,可以使佛顶山保护区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科技支撑。

5、有利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争取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被贵州省写入《贵州省生态发展“十二五”规划》。石阡县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晋升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加快我县、乃至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6、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石阡县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重点生态区和多民族聚居区。县委县政府顶着加快发展的巨大压力,提出了围绕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和全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 “公园县、旅游县、疗养县”三县建设目标。佛顶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将有利于提升我县生态文明形象,增加生态品牌效应,助推我县实现绿色发展、生态致富。

7、是保护周边群众的迫切要求

在佛顶山周边居住的仡佬族是一个夜郎时期的一个古老民族,至今保留有崇尚生态,爱树护鸟民族习性,佛顶山保护区内的“仡佬族敬雀节”是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保护区内人民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朴素理念,对今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四、保护区管理现状

1、功能区划

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1)核心区

核心区东起棉花坡后山脊,沿山脊南下经上庵坡到张家湾,沿溪河由尧上对面到打杵岩;西部由冷水河经石蚌沟至陈家坡梁子,沿主峰山脊北沿到酒茶树梁子,沿山脊下到卢塘大沟;北由滥坳经四方堰到月明山,经高洞岩梁子到到老鹰岩,由卢塘坳梁子到牛路坪,经香子垱到棉花坡梁子。涉及佛顶山村、扶堰村、铺溪村、甘溪村,面积552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36.4%,全部为林业用地。在核心区面积中,国有土地525 hm2,集体土地5004 hm2。目前,核心区已没有居民分布

(2)缓冲区

缓冲区是为有效保护核心区,在核心区外围区划出一定宽度的森林和林地地带区域,以减少保护区周边林区生产经营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范围包括:群家山村的上寨、水盐井、鸡冠岭,凤凰屯村的西部,佛顶山村横路、桐子坪、烂沟、黄坪溪、打楚岩、鼻子岩、杨家土、凉伞湾,甘溪村的牛路坪、坳子上、山盆头、姜坡、李家对门、卢塘坳、板凳岭,铺溪村的八人轿、白果坪、张家棚、高洞岩、四方堰、滥坳等地。缓冲区总面积4325hm2,占保护区面积28.4%。其中:林地面积3877.2 hm2,非林地面积447.8 hm2。在缓冲区面积中,国有土地210hm2,集体土地4115hm2。

(3)实验区

实验区是位于缓冲区外围的其他区域,面积5346hm2,占保护区面积35.2%。其中林地面积4643.2hm2,非林地面积702.8 hm2。在实验区面积中,国有土地142.7 hm2,集体土地5203.3 hm2。

2、建设状况

为了增强保护区的保护能力,确保保护成效,在保护区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保护区管理局努力筹措资金,积极开展保护设施建设,使保护区的保护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办公用房:保护区管理局在石阡县老县政府大楼二、三办公;三个管理站有临时办公用房,水、电、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全。

办公设备:有业务用车1辆,有台式电脑14台,黑白复印机1台,彩色复印机1台,打印机7台,扫描仪1台,电话6部,手持GPS3台,数码相机4台,手摄像机1台,宣教投影仪1台。

防火设施设备:保护区无森林消防车,有自动火险监测系统一套,风力灭火机25台,油锯6台、灭火水枪,30支、二号灭火工具300把

科研监测设备:保护区内装有红外线监测相机28台,拍摄了野生动野外生态照片5000多张,比较准确的掌握了苏门羚羊、白颈长尾雉、林麝等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活动区域。

信息化建设情况:保护区有专门的GIS系统,有高清卫星影像图,完全矢量化地形图;开通了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网站。

3、管理措施

(1)建立了较完善的保护管理机构和保护管理体系

贵州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正式职工28人,其中管理干部18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管理局下设办公室、林政资源管理科、科研科、社区发展旅游科、野生动物救护站5个科室。初步建立了三级管理体系,即实行保护管理局—保护管理站—护林点三级保护管理,聘请了管护人员52人。

(2)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

佛顶山保护区管理局在遵循《森林法》、《野生动物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石阡县人民政府以“石政办发[2010]3号”文件发布了《贵州石阡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此外,保护区管理局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护林防火责任制》、《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管护人员管理办法》、《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应急处理机制》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规范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指导保护区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保护区成立以来,依法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和管理,没有出现大的毁林案件和偷猎野生动物的案件,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每年均控制在0.3‰以内,森林病虫害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林区秩序总体上良好;森林覆盖率较199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石阡县政府和贵州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

(4)科研宣教能力

保护区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研能力较弱。目前,保护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及专业技术人员1人、中初级技术人员5人。保护区的主要工作是保护管理,科研人才、科研设施设备缺乏,没有独立开展过大中型科学考察研究活动。本保护区的相关科研和考察活动主要是由国内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牵头进行,保护区负责协调配合。先后有贵州大学、贵州林科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在佛顶山采集标本并发表过多篇论文。

保护区重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一是每年安排近1万元资金订购与保护区工作息息相关的报刊杂志、挂历,赠送给保护区的干部群众;二是深入社区、学校、机关召开座谈会,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利用乡镇赶集进行广播宣传《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提高了当地干部群众对保护自然资源的认识;三是加强了防火宣传,每年在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宣传不少余20次,张贴标语100余份,发放宣传资料15000份,出动车辆70余台次。

4、管理工作

(1)本底资源调查

2011年,贵州大学和贵州省林业厅联合组织了植物学、动物学、大型真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收集整理前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为期100多天的综合科学考察,初步摸清了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编制了《贵州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根据1998年、2011年两次综合科学考察成果显示,佛顶山各类生物总量达319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达16种。

(2)社区共管

保护区管理局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工作。一是积极引导林区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使用太阳灶、沼气池等新型清洁能源,支持周边社区完成沼气池建设工程;二是结合党建扶贫,帮助佛顶山村解决了价值2万元的办公桌椅35套,促进了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三是开展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兑现工作,每年兑现面积15.59万亩,补偿基金155.9万元,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增加了社区林农的收入,使他们得到了实惠,同时也调动了群众自觉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四是结合护林防火、社区共建等工作,每年召开社区共建共管座谈会,与地方政府一道,共同协商社区发展。

电话:0856-7621880(传真)

邮编:555100

 

阅读 400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