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在8月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表示,到2025年,计划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 800公顷。
此外,《行动计划》提出了7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将现有红树林及适宜恢复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清退现有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并新建一批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等举措。
如何评价《行动计划》设立的修复目标,保护区内的养殖塘清退又有何意义?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红树林生态与管理课题组的研究人员。
1 目标更切实可行
红树林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对维持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固碳、净化水体均有重要意义。根据《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9 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 750公顷。“总体上比较接近实际。”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文卿表示,《行动计划》的制定充分听取了有关专家建议,确定的保护修复目标更切实可行。
相比之下,先前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要求,红树林人工造林面积为48 650公顷,但王文卿告诉《中国科学报》,实现该目标的一大瓶颈是“没有那么多地”。
此外,完整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有林地(通常指红树林)、滩涂、潮沟和浅水水域。保护修复工作也应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准绳。如果将红树林外的滩涂都种上树,不仅树难以成活,滩涂原本的生态功能也会受影响。
在《行动计划》中,按地方年度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的40%,自然资源部会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王文卿表示,这对提高地方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积极性有好处,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红树林修复的重视程度。
2 须关注可持续利用
王文卿还提到,按科学修复原则,《行动计划》转变了增加红树林面积的主要方式,侧重点从先前的滩涂造林转变为保护区内的养殖塘清退。粗略估算,我国红树林保护地内的养殖塘总面积接近1万公顷。
“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王文卿表示,而且此类养殖塘的清退还未有先例,相关技术问题、补偿金、养殖户转岗等需要考虑如何解决。
此外,王文卿强调,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还应注重可持续性,将红树林修复与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结合,将“绿水青山”及时转变为“金山银山”。
《行动计划》还将外来物种入侵作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对此,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张宜辉表示,这一举措是基于对中国红树林现状的准确认识。“滨海湿地极易被外来生物入侵。”张宜辉介绍,在东南沿海,也就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地带,互花米草正在逐步侵占原生红树林,形成跨9个纬度的交错带。
此外,开展有害生物调查和风险评估及防控、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风险管控机制等内容也被列入《行动计划》中。
3 管理培训亟待补缺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缓慢,其保护修复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尽管国内红树林面积在增加,但局部退化问题仍然突出。对此,王文卿表示,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对症下药、精准修复。而明确红树林的退化原因,恰恰需要科学、长期的跟踪监测。基于此,《行动计划》将完善现有监测体系、掌握动态变化、实施修复全过程跟踪评估等列为具体行动内容。
王文卿还指出,应尽快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管理相关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目前不少地方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照搬陆地生态系统的模式,没有把握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王文卿表示,其汇总的40余个红树林修复设计方案中,大部分把“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作为修复原则,但具体方案中,“自然恢复”基本没有体现。另外,他还谈到,我国现有科研评估、经费投放、政绩评估等体系均不利于自然恢复,“这使得我国红树林的自然恢复成效一直得不到正面评估”。
“中国在红树林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有很多问题。”王文卿说,当下最迫切的是真正做到红树林的科学保护、修复和管理。(见习记者 任芳言)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0-09-04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