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科普小文 | 自然伪装者,舌尖的致命诱惑

媒体:原创  作者:华侨城湿地
专业号:华侨城湿地 2025/3/28 9:45:35

毒蘑菇:自然界的伪装者,舌尖上的致命诱惑

- mushroom -

 

图片

当春日的暖阳穿透薄雾,湿地公园的腐木枯叶间悄然探出一个个"小伞兵"。这些形态各异的野生蘑菇,有的顶着红宝石般的菌盖,有的身着素雅白裙,宛如林间精灵。但在这份自然馈赠的美丽背后,暗藏着致命的危险——在蘑菇生长的黄金季节,让我们共同揭开这些"伪装者"的神秘面纱。

图片

 

01 认知误区:辨别秘诀可能是陷阱

"颜色鲜艳的才有毒"是流传最广的认知误区!广东近年发生的多起中毒事件中,罪魁祸首正是看似无害的"致命鹅膏"——其通体雪白,菌柄纤细,与普通蘑菇无异。更令人警惕的是,民间流传的"银针试毒""虫蚁啃食即无毒"等土方法均无科学依据,剧毒的灰花纹鹅膏常被虫类啃食,而可食用的红菇遇银针却会发黑。

警惕!这些野生菌剧毒

图片

图片来自科普中国&央视新闻网

毒蘑菇的毒性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云南的"见手青"在触碰后菌肉变青,却仍被追捧为美食。但高温烹饪的疏忽,就可能让其中的神经毒素突破防线;更令人防不胜防的是毒素的潜伏性。误食毒蘑菇后,6-12小时的"假愈期"最具迷惑性。广东某高校学生误食亚稀褶红菇后,初期仅轻微腹泻,却在第三天出现急性肾衰竭。这种延迟性中毒特征,往往让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不小心食菌中毒怎么办?

遭遇毒蘑菇威胁时,黄金救援时间以分钟计算。有些菌类颜色看似正常,但其实也有毒素,有些甚至专业人士都很难区分。因此针对‘野生菌’,记住"三不"原则:不采不认识的蘑菇,不买路边野菇,不吃来源不明的菌类。若误食有毒菌类,一定要立即就医

图片

图片来自科普中国&央视新闻

在湿地温润潮湿的角落,形态各异的蘑菇仍在安静生长。它们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分解者,也是自然法则的无声讲述者。当我们学会保持安全距离欣赏这份美丽,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生态智慧的领悟。让我们携手筑牢这道"不采、不食"的防线,让毒蘑菇永远停留在科普展板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湿地拍摄的部分菌类

 

撰稿人:豌豆

图片:江离、科普中国、央视新闻

校对:刘晶晶

审核:张俊鑫

 

图片

图片

阅读 46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